直击河北抗旱一线:玉米地现1厘米宽裂缝,村民凌晨3点抽井水浇地

zq607e2

时间 2024年6月18日 预览 8

转载:https://new.qq.com/rain/a/20240617A0A3C600

2024-06-18 07:42·极目新闻·发布于湖北

极目新闻记者 张万军

近期,华北地区南部持续高温干旱,降雨偏少,6月13日,河北省邯郸市启动抗旱Ⅳ级应急响应。14日,水利部针对河南、河北将干旱防御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。

6月16日,极目新闻记者奔赴“冀南粮仓”河北邯郸市,探访抗旱保夏播一线。

小雨难解旱情,村民抽井水浇玉米地

6月16日下午2时,邯郸市邯山区河沙镇西堤西堡村,刚下过阵雨的天气颇为凉爽,村民郭师傅正在地里抽井水浇地。他用铁锹清理田间的麦桩,让地里形成一道道小沟,以便水流能顺利流到更远的地方。

西堤西堡村村民郭师傅在用井水浇地

今年52岁的郭师傅种植了5亩小麦。半个月前小麦收割完成,一直在等着下雨,以便于播种玉米。等待降雨数日无果,却等来了持续高温天气。

为了不耽误玉米的生长,郭师傅在6月9日左右播下玉米种子。直到最近两天,当地才下起了阵雨,这让郭师傅充满期待。但这次雨势太小,始终未能将土地浇透,只打湿了地面约2厘米厚的表层。他只好使用水管从三十多米外的机井里抽水浇地,花了整整两天,终于完成了整块地的浇水工作,只是二百多元的电费让他有些心疼。

几年前,郭师傅和七八户人家共同打了一口一百三十多米深的机井,当时花了一万多元。此外,郭师傅还花费三千多元铺设了从机井到自家麦地的水管。几年来,这口井基本能够满足他们几户村民的灌溉需求,尤其是今年,这口井更是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。

郭师傅表示,今年的气候比前几年要干旱,从年初以来却一直没有下过大雨,不浇地玉米不可能发芽。等玉米发芽后,如果后期能下一场大雨,就不用抽机井的水来浇了,否则还得继续抽井水灌溉。

在郭师傅的地附近,有一条灌溉水渠,但距离他的地有两百多米远。郭师傅如果想用灌溉渠的水,还必须铺设管道来引水,这对他来说并不划算。

郭师傅麦田旁边是一块已经结果的桃园,是他兄弟的。由于今年的干旱,桃园也需要定期浇水,浇桃园的水也来自他们打的机井。

邯山区邯大路和平安路交会路口附近,村民刘女士和丈夫正在给收割后的麦地抽水浇地。两天前,他们刚刚在地里播下玉米种子。“下的雨太小了,没把地浇透,必须抽井水浇透。等浇水过后,过上五六天玉米就会发芽。”刘女士表示,她家两亩地浇下来,需要一百多元的电费。而当地另外有些村民,连用机井抽水浇地都无法进行,因为他们抽出的水含泥量偏高,不适合浇地。

井水不够用,村民期待灌溉渠建成

6月16日下午3时,邯郸市魏县院堡镇西薛村,村民薛大爷刚刚给自家的一亩多地浇完水,地里也是刚收完麦子,种下玉米。从今年春天以来,当地没有下过一场大雨,加上前几天持续高温,旱情比较严重,薛大爷和村民们都在使用机井的水浇地。由于井水不够用,他家的小麦的产量不如往年。不过,和往年相比,今年他们浇地的电费要稍微便宜一点,每度电只要三毛多。

西薛村村民薛大爷查看浇水后的玉米地

“这口井是我们十多户村民一起出钱打的,今年由于旱情严重,井水有些不够用。”薛大爷表示,他们这里没有灌溉渠的水可用。

薛大爷麦地边的一块田地里,玉米苗已经长到二十多厘米高,但长势参差不齐。玉米地里出现大片的裂缝,最宽的裂缝有一厘米宽,显然是因为干旱所致。

薛大爷玉米地旁边开裂的玉米地

后寺村村民苗先生坐在三轮车上休息,麦地边的一根水管正在向田里放水。他种了约8亩小麦,半个月前收割后,几天前播下玉米种子。他使用的机井也是他们十来户村民一起打的,由于人数较多,他们约定了先后顺序轮流使用机井抽水灌溉。今年由于旱情较为严重,机井的水有些不够用,无法完全满足所有农户的需求,他们只能将就着用。

6月17日上午11时,村民王女士和儿子顶着烈日在地里抽井水浇地。当日凌晨3点,上一家才用完机井,为了不浪费一点时间,母子俩连早饭都来不及准备,就拿了开水和几个西红柿,凌晨3点直接来到地里干活。

就在王女士的麦地附近不远处,一条灌溉渠正在修建中,其长度达到数十公里,一直通向十多公里外的漳河。除了这条在建沟渠外,附近并没有其他沟渠、池塘或河流可以提供灌溉水。

正在修建的灌溉渠

魏县北皋镇杨柴曲村旁边,一条较宽的沟渠也正在进行重修,但沟渠内没有水,长满了杂草。该村一村民介绍,这条渠名为魏大馆渠,长达数十公里。它原来是一条排水渠,但长年没水,现在重修可能是为了方便灌溉。

热门广告热门广告
广告图
Copyright2023TT球讯科技